鸟类、植物、两栖动物等动植物多样性丰富;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涵养林总计面积分别达到22397亩、33636亩……作为安徽省内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安徽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是合肥人亲近自然的重要湿地。近日,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公布了该湿地公园保护成效,总体上已具有较高的湿地野生动植物多样性。
动植物资源丰富,记录到多种珍稀物种
近年来,董铺湿地公园物种资源富集,已记录维管束植物共121科579种,底栖动物9科29种,浮游动物3类34种,鱼类3目9科34种,鸟类107种等,总体上已具有较高的湿地野生动植物多样性。
其中最珍贵的要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和黄胸鹀。该湿地公园还记录到少量中华鳖,中华鳖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董铺湿地还记录到凤头麦鸡,凤头麦鸡不仅是近危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湿地公园还监测到鸿雁、小天鹅、大杓鹬、白琵鹭、鹗、普通鵟、黑翅鸢、白胸翡翠、游隼、红脚隼、虎纹蛙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此外,还有环颈雉、赤麻鸭等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20种。
植物方面,目前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境内,维管束植物共121科579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共403种、人工栽培植物176种。处于野生状态下的国家保护性植物记录到4种,分别是野大豆、野菱、野莲和中华结缕草。
加强水源地保护,让人工库塘与自然沼泽协同共生
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具有城市生态中枢地位,是连接大房郢水库与南淝河水系的生态廊道。介于董铺湿地公园兼具供水保障与生态服务双重功能,其库容达2.42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城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安全,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农林水务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整治解决自然保护地内的焦点问题,全面制止、惩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全覆盖”巡查维护工作机制,杜绝植物损毁、动物伤害及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此外,该部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维护类保护红线区域的管理,减轻生态系统受到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压力,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
“同时我们将水库纳入河长制管理,开展地毯式排查,提升水源地管理水平,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改善饮用水水环境质量。”该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高标准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董铺、大房郢水库涵养林面积分别达到22397亩和33636亩,让人工库塘与自然沼泽协同共生。
远景目标规划,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价值
近年来,除了水库与湿地的保护,该地还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场馆建设,助力庐阳董铺湿地公园获评省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同时,还利用“5.22”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下一步根据规划,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对近期和远期目标进行了规划。其中2024年-2028年为近期目标,将建立湿地公园社区共管委员会、社区村庄共建共管机制,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强化科研监测工作,科学指导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健全科普宣教体系,提高访客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寓教于乐价值。2029年-2035年定为远期规划目标,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继续推广湿地公园品牌,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产业的价值,逐步扩大湿地公园影响力。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