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海寺远眺阅江楼
南京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阅江楼”,明明出身高贵却从不哗众取宠,明明贵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却鲜为人知。
如若你跟团来南京就会知道,阅江楼是必去景点之一。登上阅江楼,在狮子山颠、扬子江畔,远眺南京城风景,顿觉心胸开阔,一段600年“有记无楼”的往事又渐渐涌上心头。
“有记无楼” 一场600年的遗憾
“江南第一楼”牌坊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
来到阅江楼的小伙伴都会疑惑:600年前的楼,为什么这么新?!其实,这场“有记无楼”的遗憾一直持续了600年,直到近些年阅江楼重建,才又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洪武七年(1374)春,朱元璋正式下旨在狮子山顶建一楼阁。狮子山,就是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地。这一战,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阅江楼记》汉白玉碑刻
因此,当时朱元璋在狮子山建造此楼也有点凭吊当年战绩的意思,不仅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并亲自挥墨写了一篇,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阅江楼的看重,毕竟一般都是先有楼,然后有记载。这也从侧面说明,阅江楼在建造之初,的确是朝着“江南第一楼”的目标去发展的。
然而,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并且写了篇《又阅江楼记》来说明原因。: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穷。建国之初,国库空虚,当时阅江楼停建,又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阅江楼这一停工,就是600年。直至上世纪末,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2001年,阅江楼正式竣工,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有楼” 狮岭雄观重现
当年,明太祖开创的南京城墙格局,狮子山边的明城墙,是最蜿蜒壮观的一段,依山就势,谓为大观,狮岭雄观也被称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水环城、城抱山、山托楼、楼临江,是名“阅江”。
孙中山观江亭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是在这里遥望长江,随后建立起中华民国,中国旧民主主义时代也开创于此。如今,孙中山观江亭也屹立在狮岭之上。
也许是因为在历史上“缺失”了600年,导致阅江楼在许多人甚至南京本地人的心里,对它的印象始终模糊。
然而,拥有如此巨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宝贵之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怎么能少得了它?
1991年,南京政府斥资2亿,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杜顺宝亲自设计。1998年2月开工,2001年9月正式完工。
时隔600年,一朝建成,一鸣惊人。2001年刚刚建成,2003年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阅江楼
阅江楼,屹立于狮子山山巅,楼高52米,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7层。阅江楼平面成“L”型,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犄角”造型,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阅江楼放弃了传统木结构,大胆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虽缺失了一丝古韵,但着实能保障安全。
“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笔下的阅江楼。
如今,这碑记终于不再孤单零落,盛世名楼的风采终于显现在世人面前。
“阅江揽胜” 登江南第一楼
了解过阅江楼600年的“难产记”,想象下登上阅江楼是什么感受呢?美图如下!
阅江楼顶楼上俯瞰长江
登上阅江楼顶层,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小编不禁感叹:不愧是江南第一楼!
而要到达顶峰欣赏到这样的景色,不需要跋山涉水,景区的东大门和南大门都有可以直达顶峰的电梯。
小编是从从南大门进入的,坐景区电梯直达顶峰,出了电梯口往左走,远远就看到,阅江楼巍巍屹立在山之巅,俯视众生。
“阅江楼”题字
南面的“阅江楼”三个字是由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旅美著名教育家顾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