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绕苍松树,嫩蕊垂垂丽几多。”4月中旬,淮安市清晏园内的百年紫藤缀满新蕊,淡紫色花穗如瀑垂落。这株种植于清道光年间、有着约200年树龄的紫藤,在这个春日又一次焕发生机,将这座清代古典园林装扮得格外鲜亮。
古藤生长于柳凭轩东侧,临池而生、藤蔓粗大、攀附亭廊,根部分布于长廊两侧,形态蜿蜒曲折若游龙。“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清道光年间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以图文形式记载了清晏园内的紫藤;另有《清河县志》记载:“漕督陈夔龙见一古藤傍于院中,满地落荫,取名紫藤花馆,作读书、待客所用。”
“藤本类植物不像乔木那样长寿,它们的生命有一定年限。”清晏园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在紫藤养护方面格外重视,每年请专业人员处理藤木腐朽部位、打磨上药、整理虬枝。
清晏园始建于1417年,其名取自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字赋》中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祈祝风平浪静、天下太平。作为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园中古建的“水”元素颇多:“荷芳书院”兼取“河防”两字谐音,康熙与乾隆所题字碑“澹泊宁静”“绩奏安澜”皆有平息水患之意……
景区讲解员李芳介绍,园中之景兼具南北特色,素有“江淮第一园”之称。既有“瘦、透、露、皱”的湖石假山,亦有浑厚古朴的黄石假山。蔷薇园前,宋代的南方石狮体态温婉、秀丽柔和;河帅府旁,清雍正年间的北方石狮体态壮硕、肚大腰圆。历朝历代的园林主人在这里留下不同的审美情趣,造就了如今南北汇集的别样景观。
近代以来,清晏园两次毁于战火,唯存荷芳书院。园区整体修缮工程始于1983年,当时的规划设计思想是弘扬“刚柔相济,兼具南方之神秀与北方之雄奇”的淮扬园林艺术,力求恢复古园旧貌。在修复荷芳书院、荷风亭等建筑基础上,形成荷芳书院—荷风亭—荷望阁、蕉吟馆—荷风亭—今来雨轩两条横贯南北、东西的观景轴线。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淮安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清晏园水环境治理工程和古建修缮工程被分别列入2019年、2020年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一号文项目。2023年,园区利用国家文保专项资金开展大运河清晏园局部建筑修缮工程。
“为做到修旧如旧,我们在古建修复材料上下了功夫。诸如青砖、小瓦、勾头等材料,都是我们精心收集来的。”清晏园副主任韩玉喜介绍,修缮工艺中的主要难题是屋面瓦片防脱落、结构防腐及屋面防水。“古建筑的瓦片易脱落是共性问题,因为要防止屋面漏水,就要加速排水、加大屋面仰度,加大仰度之后,瓦片则易脱落。我们维修过程中采用了止脱法,给瓦片加固定止退钉,并定期清理屋面落叶和杂草。在屋顶防水方面,我们采用古工艺‘青灰背’,并加盖特殊防腐材料。”韩玉喜说。
如今的清晏园早已对民众免费开放。除紫藤外,园内四时景观各有风趣,春日繁花似锦,夏日乘凉听雨,秋日桂香枫红,冬日红墙白雪。地处老城区,清晏园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周围的居民、远道而来的游客,纷纷在此流连忘返。一树古藤,记录了清晏园百年变迁,也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