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流量变暖流,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带来更多关注,有效扩大野生动物保护“朋友圈”——
一座动物园的“野”心
“哇呜哇呜哇呜!呜——哈!呜——哈!”春日晨曦下,树冠层里,清亮的猿啼声接连不断。循着声音,记者看到东白眉长臂猿、小熊猫、小麂等动物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和谐生活在一起。这一幕出现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高黎贡展区。
“它们就这样原生态地生活着,就像是在为家乡‘代言’,为生态保护‘代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这样介绍展区的动物。它们的“老家”在约2600公里外的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里的森林植被覆盖率约94%,拥有382种特有植物,被誉为“物种基因库”。“红山森林动物园高黎贡展区,就像是高黎贡山设在南京的动植物城市展厅,还原着原始森林的面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局长于仕海说。
请动物为家乡代言
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为“森林:食物的宝贵来源”,旨在宣传森林在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也正是红山森林动物园去年10月创办绿色品牌“森灵野集”的目标。
高黎贡山与南京相隔2600多公里,“森灵野集”的另一个重要产品来源地四川唐家河,距离南京约1500公里。
这不禁令人发问:“森林密布的保护区离我们那么远,我们如何能保护森林?”
南京红山动物园的高黎贡展区,便是回应这个问题的探索之一。在这里,园方联手云南高黎贡山等地区,推出生态友好产品,传播可持续环保消费理念,不但还原了云南高黎贡山原始森林的生境,更把流量变为暖流,让保护区的动物在城市的角落重新找到家的感觉。
清晨,呼吸着清新空气,东白眉长臂猿夫妇“大刚”“阿菊”叫声婉转悠长,数里外可闻其声,凭借独特鸣叫声,获得“红山警报器”称号。它们的叫声还被用在园内巴士喇叭上,用于提醒游客“车来了,请避让”。
“大刚”“阿菊”喜欢待在高高的树冠上,而在约200米外的岩石间,溪水从高处缓缓向低处流淌,其他种类物种在不同地形间也找到了自己的家:小熊猫在树干上穿梭;小麂在林下漫步觅食,在树上打磨新长出来的角;白鹇神情悠然,踱步而过;鸬鹚在水域游弋,开始求偶表演……
在高黎贡展区,游客左手边是参考“生态乌托邦”高黎贡山营造的近自然生境,右手边是一张手绘地图,介绍的就是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形狭长的高黎贡山,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这个原始秘境。
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生活着“大刚”“阿菊”的同类——约170只、分46个群的白眉长臂猿,这几乎是全国范围内仅有的白眉长臂猿,它们的生存现状等情况不为人熟知。沈志军说,“大刚”“阿菊”相当于高黎贡山的族群们在遥远南京的“代言人”,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白眉长臂猿这一极为濒危的物种。
“请动物为家乡‘代言’”之举背后,是一座动物园在渡过困境,凭实力获得大流量后,不满足于仅保护好园里的野生动物,还想吸引更多人关心野外栖息地的尝试。
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与高黎贡展区同时期开放的冈瓦纳展区,也是参照野外保护区的名字设计的,尝试还原冈瓦纳古大陆森林里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和社交关系。沈志军“剧透”道,未来四川唐家河也将在红山动物园出现“复刻”版。
“吃力不讨好”为何还要做?
“一个来自红山,属于地球的品牌”,这是“森灵野集”的传播标语。红山联手多个保护区创办的绿色品牌“森灵野集”,推出了许多有趣又有环保价值的产品。
红山动物园牵手高黎贡山保护区生产出“不跟动物抢地盘”的咖啡。正如红山动物园内高黎贡展区动植物和谐相处,位于高黎贡山的低海拔咖啡豆种植区,也可以看到赤麂、松鼠、七星瓢虫等野生动物,因为农户采取了更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不仅在农田里种咖啡,也种几十棵乃至上百棵杂树。虽然短期看来鲜果收成变少了,但长期好处更多——土地肥力保持住了,生物多样性丰富了,七星瓢虫等益虫来了,化肥和杀虫剂需求变少了——农田进入正向循环。
“森灵野集”的产品中,还有FSC认证纸浆制成的抽纸。FSC认证要求林场采伐量不超过树木生长量,目前认证的森林面积超1.6亿公顷。百年老茶树、小熊猫、米团花、滇桐和其他动植物共享同一片山野。
比起制作普通挂件、摆件、盲盒等动物周边文创产品,为保护野外栖息地而推出特制工艺的可循环产品,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红山动物园为何还要在国内率先向艰深处探路?
仅与高黎贡山保护区的合作,红山动物园就磨合了两年多,把关前期调研开发、原材料选取到产品生产等整个链条,费心费力。
“难,但要迎风往前进。”红山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说,“森灵野集”品牌的定位不是文创,而是生态友好产品,它的内核里包含可持续消费、旧物新生、低碳环保等生活理念。园方希望能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带来更多关注,让保护区获得更多收益。
令沈志军欣喜的是,“啃硬骨头”的不只有红山动物园,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越来越多力量也在齐头并进,探索更多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方式。
“只有从中获益,农民才有余力保护生态”
有“利”可图,才能扩大野生动物保护“朋友圈”。“如今不少当地居民从‘靠山吃山’变为‘靠山致富’,自发成为生态环境守护者。”今年是李家华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工作的第30个年头,他说,“只有从中获益,农民才有余力保护生态。”
与其他保护区相似,成立初期,高黎贡山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突然地限制进入、砍伐和挖掘等活动,周边居民难以适应。“堵”的效果不长久,得采取“疏”的策略,于是保护区扶持居民发展咖啡、水果、蔬菜等的种植。相较于传统的甘蔗、水稻等种植业,这些有机绿色农业效益更高,对生态影响更小。
此前,不少种植咖啡豆的农场主直接售卖鲜果,附加值较低,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他们可能选择向高黎贡山要资源——到山上偷采野生草果、兰花、药材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如今,农场主参与咖啡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农户可获得的经济收益是单纯卖鲜果的3—4倍。
与咖啡类似,“森灵野集”受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野中放养的中华蜂启发,推出了生物多样性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的蜂蜜。产品选用本土中华蜂产的蜜,中华蜂每年为160多种蜜源植物传粉,在支持当地助农产品的同时,还能助力高寒地区本土植物繁衍生息。放养中华蜂不费多大力气,当地人将养蜂作为一种兼职,每年可增加一笔可观收入。
如今,生态移民“前半篇文章”写好了,只有做好“下半篇文章”,让绿色农业产品有稳定的销量,让农民成为生态保护的长久获益者和支持者,才能形成完整闭环。而“森灵野集”的推出,正是帮助保护区居民拓宽绿色农产品销路的一种有益尝试。
得益于红山动物园的传播,高黎贡山成为不少人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来高黎贡山文明观鸟的“鸟友”也变多了,山脚下民宿常常爆满。“有了更稳定的轻松收入,谁愿意费力破坏生养我们的山林呢?”高黎贡山附近民宿经营者时常向李家华感慨。
“高黎贡山是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但了解这里的人还是不够多。”于仕海说。
在保护区周边开展生产经营,可不必向大山去索取。高黎贡山脚下,直径3厘米的蓝莓、高甜度芒果、长在怒江边的莲雾等水果,豆类、玉米、番茄、辣椒等蔬菜……这些高品质农产品,销路日益变广,让辛勤劳作的农户心里格外踏实。
背后的山,愈加青翠欲滴;眼前的生活,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