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发布100个“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其中云台山景区“打造文旅融合西游样本”入选。花果山、连岛、海上云台山清新自然的景区本底,与西游文化、海属文化、淮盐文化融合共生,连云港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欢迎。
近年来,连云港始终把发展文旅作为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增长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坚持“大文旅、大产业、大发展”理念,发挥资源禀赋、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项目带动,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文化强市旅游名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
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
作为江苏省内江北和滨海地区唯一拥有2家国家5A级景区的设区市,连云港依托西游文化、山海文化等资源禀赋,“大话西游”等文旅产品供给亮点频出。
旅游产业兴旺的背后,是连云港深挖山海文化、做足山海文章的努力。“我们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突出西游文化元素、打造沿海旅游品牌、开发旅游演艺项目,不断深耕‘+旅游’产业链,积极探索‘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发展新模式,全面彰显‘大圣故里 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城市形象。”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晏辉说。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入围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纳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体系……这一张张亮闪闪的文旅名片,是文旅融合发展史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连云港市先后颁布《连云港市旅游促进条例》《连云港市石刻保护条例》2部地方性法规,出台《连云港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连云港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4部市政府规章,以及《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连云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将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体系。
“十三五”以来,连云港全市共有510个项目纳入市重点文旅项目库,累计完成投资718亿元,秦山岛二期、园博园、渔湾欢乐城、军事主题馆、鹿萌萌乐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花果山综合提升、抗日山文旅产业园、东海羽山生态修复等10余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重点文旅项目库。连云港还深化各类文旅品牌创建,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4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3家。特别是今年连岛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继2016年花果山景区创成5A之后又一新突破,标志着连云港成为全省第六个拥有两家以上5A景区的城市。
文化事业建设跃上新台阶
文化创作是文旅融合的基础,文化繁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连云港市始终聚焦文化惠民乐民目标,坚持把文艺创作展演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加码”百姓幸福感的有效载体,在固本培元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守正创新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艺术创作展演繁荣发展。旅游演艺与民族器乐剧《乐见西游》、音乐儿童剧《寻找花果山》、淮海戏《孟里人家》、吕剧《英雄之铭》《花样的年华》、舞蹈《就恋那把土》、歌曲《守岛人》等一大批精品剧目精彩上演,斩获省级以上文化大奖;推出《烽火中的板三弦》《永远记住你》《丝路祥云》《镜花缘》《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智取宝葫芦》《六月飞雪》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丝竹华韵”和“丝路和鸣”民族音乐会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乐见西游》在央视精彩亮相、多频道展播。舞台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勇攀高峰的发展势头。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建成市图书馆新馆、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徐圩石化科技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打造CATC市民文艺中心、时畔书房、朐山书院、西游书场等一批市民文化生活新空间;培育一批优秀文化服务中心、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新景观。行政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城乡全覆盖,荣获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各59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880.31平方米,年均组织送戏下乡等各类惠民展演展览2000余场次,“连云港腔调”非遗小剧场、盐河国潮夜演等沉浸式演出以及各类演唱会、音乐节深受市民游客喜爱,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
广电传媒保障不断加强。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完成63个智慧乡镇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净化荧屏声频、网络视听平台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和全市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完成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年均补贴减免收看有线电视维护费农村低保户3万余户。推出《海铁交响曲》《延时18分,考生至上的完美诠释》等一批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纪录片《千帆之下》入选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重点项目,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今年融入央视“微短剧里看中国”合作计划,完成AI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美猴王》剧集制作,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全省网络视听项目库。
文化遗产保护焕发新活力
在盐河巷和花果山景区,不时出现的西游书场表演,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说书的魅力。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浓缩了时代的记忆。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东汉时期的摩崖造像、藤花落史前人类古城遗址、五大宫调、淮海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向世人展示着连云港深厚的文化底蕴。连云港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加快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用心守护城市文脉。连云港市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建成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设立市文物考古和研究所,调整公布第一至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和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2处。近年来,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20余项、国保“三防”工程8项,入选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103件(处),桃花涧遗址列入江苏省大遗址名录,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入围海丝申遗预备名单。全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32处。
用情做好活化利用。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纳入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范畴,实现考古前置市域全落实、县区全覆盖。据统计,近年组织完成基本建设考古项目近百个,发现古墓葬、古遗址1000余座(处),新命名葫芦山、丹霞、金苏、黄岭、新庄等遗址,出土文物(标本)近2000件(套),彰显考古“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要作用,既延展城市文脉,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革命文物故事会、红色展览进社区(校园)、溯源港城“公众考古”等系列活动,实施1000余件文物数字化采集,打造“5G全场景智慧博物馆”,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向公众宣传港城文物珍宝,用文物讲好连云港故事。
用力推动传承发展。扎实推进山海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设立山海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和市淮海戏传习所,出台《连云港市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非遗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空间建设不断推进,建成“点、线、面”树状网格化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空间布局和“15分钟非遗展示圈”,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臻完善。水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东海县恒达珠宝有限公司分别获批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非遗创意基地。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2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7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8人。
文旅宣传推广取得新成效
文旅宣传推广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是“流量”变“留量”的窗口。连云港市围绕“大圣故里 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城市形象,坚持创意谋划、突出宣传主题,线上线下齐发力、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齐上阵,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特色更加鲜明的城市品牌。
擦亮文旅名片。赴环周边城市、华中、陆桥沿线和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城市开展文旅推介活动,推出连云港新版城市宣传片,实施“云推港城”计划,培育“云游港城”直播品牌,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引流,组织话题挑战活动、网红达人采风,连岛羊窝头、高公岛羊山头、花果山玉女峰成为游客争相打卡之地。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文化和旅游资源全球发布系列活动之连云港文旅资源推介会”,同步连线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海外旅行商推广交流,《人民日报》《时代周刊》等国内外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打造特色标识。精心策划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西游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紧跟《黑神话:悟空》游戏热度,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西游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推出《黑神话:悟空》游戏玩家免门票、旅游年票“同城待遇”等优惠活动。组织“连云港·花果山号”高铁冠名宣传和“连云港号”航空西游文化城市宣传,特别在全球首架西游主题彩绘“连云港号”西游文化航空宣传客机的机身,喷绘家喻户晓的1964版《大闹天宫》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再现西游记这一经典IP,打造展示连云港亮丽城市形象的“流动名片”。
讲好时代故事。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赴日韩、中亚等境外推介交流,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设立连云港城市推广中心。组织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先后赴荷兰、澳大利亚、埃及开展文化交流和访问演出。创排的“春满人间”新春音乐会入选国家“欢乐春节”全球联动品牌,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播率在全国对外文化交流春节展播档中排名第一。“丝路之花”“民乐茉莉”文化形象品牌得到全面彰显。